西藏溫室之心計劃
摘要:我曾在台灣舉辦了一項名為部落對抗機器的計劃,該計劃開啟了電子織品和民族織品社群的合作,受此經驗啟發我曾在 2018 年自發性的拜訪一個西藏社區三次進行田野調查。分別是在 3 月、 8 月和 11 月。我自 2018 年 8 月起開始與泰國氣候工程師 Wiriar Rattanansuwan 自願加入了這個慈善項目。 本實驗計劃的目標是在青海省囊謙縣的一所職業學校建設一座溫室,使其即使在冬季也能抵禦 -20℃ 至 -30℃ 的低溫。 該站點的海拔高度約為 3,700 米; 主要任務是為位於 32°31'45.2"N 96°03'05.2"E 的紮西格森學校收容的孤兒提供常年蔬菜。 本計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慈善項目和藝術、科學項目的共同點,創新一個跨學科的生產系統,製造對社區除了金錢捐助以外的正面影響,如組織藝術工作坊或是創造社區和高地研究機構單位的連結。
Figure 1: 轉換自溫室建造經驗的溫室裝置,後面的雷射染作品上是一面 2 x 2 米的棉布,內容是一段由 Phonopaper app 產生的十秒鐘時頻譜,時頻譜節自社區工作影片的音頻。Phonopaper 是由 Alexander Zolotov 設計的開源軟體。
Figure 2:溫室裝置的三面玻璃是由染敏太陽能技術製造,染敏太陽能是一種便宜、製作簡單、且電極能被圖像化的太陽能技術。三片太陽能的對電極是用涓印印製,圖案是掃描自學校負責人蒼薩貢葛的書法作品,光電極是由囊謙社區生長的黑枸杞、台灣薯瑯、黑莓的汁液染製。
1. 基地資料
基地位於玉樹市倉薩貢葛仁波切的住所:但倉薩貢葛仁波切目前住在台灣的台中市,他是扎西格森學校的創辦人。 他的老家位於玉樹,可作為義工臨時宿舍。 從玉樹機場到他的老家約有 3 個小時的車程。 強烈建議所有參與者在前往資源貧乏且離任何醫院都很遠的學校區域之前,先在此停留 3 天以上,以適應高海拔氣候(仁波切住所3400米、學校3700米)。
這所學校原名為扎西格森慈善學校,但自2018年起,他們在中國政府正式頒發辦學執照後更名為扎西格森職業學校。 從仁波切的家到學校需要另外5個小時的車程。
所有國際航班都必須從成都機場(CTU)轉機,從成都到玉樹的航班需要5個小時。 中國有防火牆,所以每次國際漫遊都需要 VPN,建議使用台灣電信漫遊服務。 漫遊速度和我在台灣的時候一樣快,服務也沒有任何阻塞。 漫遊費每天約 200 新台幣,不算便宜,但值得短途旅行。
2. 溫室設計
第一個溫室原型於 2018 年 11 月完工,為期三週。在設計的第一階段,我們嘗試採用多種解決方案並將它們組合成一個設計。解決方案包括氣候電池(climate battery)、地敝式設計,以製作利用太陽能被動加熱的房屋。第一個原型的設計尺寸為 4 x 6 x 2米,深度為 2 米。
2.1 溫室結構
Pit-house:pit-house 的歷史 可以在這裡找到。由於囊謙縣的極端天氣,我們決定將溫室深兩米。屋頂框架由焊接白鐵框架製成,並覆蓋有多層結構的透明PC(聚碳酸酯)板,並用矽氧樹脂封合。我們使用混凝土磚在孔周圍建造牆壁,以將焊接的鐵屋頂固定在其頂部。我們沒有把磚放在地板上,也沒有設計好的架子來存放高架床以有效利用內部空間,最終當地人在地板上種植植物,這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屋內比室外溫度高約 4 至 6 度。 關於屋頂的部份,我們曾考慮過採用玻璃窗來覆蓋屋頂,但最終我們採用了多層透明的 PC,因為它重量輕、價格便宜,而且與玻璃窗相比,後來事實證明安裝工程相當容易。 然而,在原本的設計中屋頂只被切分成了 9 塊,這給安裝工程增加了很大的難度,12 到 20 塊會使工作更容易。至於屋頂的斜度和整間房子的方向:我們使用 sun azimuth 計算太陽方位角為 79º,應此我們的屋頂傾斜度應為 23º,溫室應朝南,逆時針旋轉 11 度,以獲得最大的陽光。
2.2被動升溫設計
氣候電池(climate battery or earth battery):氣候電池是一種被動蓄熱體,我們可以用風扇主動「充電」和「放電」。我們在房屋內埋了一根 PC 管,連接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以便將冷空氣排出並通過地下 11 米加熱後循環回房屋米長的管子。我在當地一家建材店地下室的儲藏室裡找到了一個電腦風扇,它用管子的末端密封在房子裡。這個想法是用太陽能板給它充電,所以它從白天收集的電力應該能夠讓它運行一夜。但是充電器和電池沒有設置好,11米長的管子太短,無法加熱冷空氣,這部分需要在第二次工程中改進。
2.3 IOT裝置
物聯網天氣傳感器:不幸的是,在返回台灣之前才完成了 80% 的構建,我嘗試在溫室內安裝一個帶有 v2 攝像頭模組的樹莓派板,並將其用作天氣傳感器。 我花了 3 - 4 天的時間才在當地的網吧找到電腦並下載安裝 Raspian。 最終我成功地通過 ssh 獲取了傳感器數據和視訊。但在我飛往台北之前,我已經沒有時間在溫室裡正確的安裝它。 我使用這個 library 製作氣象站。
3. 計劃目前進度
氣候電池和地敝式溫室,是第一個原型中的兩個最主要的嘗試。 我在那裡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氣候電池部分,因為我沒有在當地找到用適合用來交換冷熱空氣的長管。 地敝式設計的效果則是不錯,回台灣後當地人說,冬天在溫室裡能出汗,能看到屋頂有滴水,說明冬天時溫室內溫度在零度以上。 另外他們還提到長時間呆在裡面頭暈嘔吐,原因可能是只有安裝一個風扇來循環空氣,導致屋內的缺氧和二氧化碳過多的情況。